一、刘仲琳与旧温属女子初级中学
刘仲琳先生像
刘仲琳(1884-1933),名绍瑀,小名福泉,后又名蛰,平阳人,1897年赴日本留学,先考取日本速成师范,后因经费难筹罢学,改入上海复旦大学就读。190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杭州武备学校。
1915年,刘仲琳到浙江省第十中学任教。1920年在仓桥街创办永嘉私立女子初级中学,并于1920~1923年期间任该校校长。
1923年,据北京政府发布的《qt电子游戏》,浙江省将各地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及县立中学校归并或改为初级中学,由木节创办的“旧温属女子初级师范学校”(原温属女子师范讲习所)作为学校师范部并入 “永嘉私立女子初级中学”,两所女子学校合并后,学校改称“旧温属女子联合县立女子中学”(或简称“女中”),校长由原女师讲习所所长、旧温属女子初级师范学校校长木节担任。1929年,校址迁至县学前文庙。
至此,二中前身的两所女子学校,合而为一。
原温州县学前文庙
(1929年为女中校舍)
女中的学生们大多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。1924年下半年,谢文锦受党中央委派来温建党时,曾来校向全校师生作报告、宣传革命道理。1924年底,教师胡识因、庄竞秋成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首批党员,之后,学生邵锦云、林锦心加入共青团。是年冬,党组织发动组织“国民会议温州女界促进会”,这是温州第一个党领导的群众组织,师生中有胡识因、姚平子等数人担任筹备委员,50余人为促进会会员。
女界促进会经常组织学生上街宣传“男女平等”、“妇女解放”,不少女中学生后来成为温州妇女运动的骨干。
二、三校合并
1928年,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后,对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调整,浙江较早付诸实施。当时的温州,普通中学只有省立第十中学、瑞安县立中学和永嘉私立瓯海中山中学,不能满足日渐增加的小学毕业生升学需要。1928年,国民党永嘉县党部魏介夫提议,要将蚕桑学校、旧温属商科职业学校和女中合并为中山中学,并召集温属六县县长和三校校长在县党部开会。会上三位校长都拒不接受。后来趁着魏介夫离席之际,三方议定,把各自的校名前加上“中山”二字,以为权宜之计。三校合并事宜暂时搁置。
1930年6月,浙江省第十学区召开县教育局长联合会议,国民党永嘉县党部又提出三校合并之事。8月5日,温属各县在温州组织成立了浙江第十学区联合县立中等学校董事会。6日,董事会通过将三校合并为第十学区联合县立中学,选举刘绍宽为校长,刘推辞不就。1930年底,因青田县未派代表出席会议,又不负担经费,学校改称“旧温属共立初级中学”(简称“共中”),由永嘉、乐清、瑞安、平阳、泰顺、玉环六县共办,学校实行男女同校,学制3年。
杨振霖(1903-1950)
号雨苏,温州市区人,1931年至1949年任永嘉县立中学校长。
1931年2月,旧温属六县的县长、教育局长和教育款产委员会代表,会集永嘉县政府开会,组成“共中”董事会,推定杨振霖为校长,实现了三校合并。学校分为三部,第一部以原商校为校址(府学巷孔庙遗址);第二部以原女子中学校舍为校址(县学前文庙遗址);第三部在蚕桑学校原址(原关帝庙后进)。“共中”面向旧温属六县招生,办学经费由六县教育部门共同负担。校长杨振霖赠田18亩,以其收入专购图书。学校初建时,有学生6个班,251人,教职员24人。当年秋,招新生3个班(其中二年制师范训练科1个班48人),在校生304人,教职员仍为24人。
蚕桑学校、商科职校、女子中学的合并,使原先各自分散的中等教育、职业教育、女子教育学校整合成为了一所男女同校的公办普通中学。此后的几十年间,盛衰屡变、校史钩沉,学校几易其名。然而,孜孜不倦的教育者们却始终坚持普通中学的办学。1953年,由温州市教育局在海坦山西麓(原艺文中学)校址为其新建校舍,1954年秋,学校迁入新址,改名为温州第二中学。
1954年校园全貌